首页   通知公告   书目推荐   阅读交流  
 
  相关信息
  - 文字是一个人眼里的日月星辰
  - 不断打开那些“错过的风景”
  - 阅读为人生做好心灵准备
  - 什么样的古典范儿最迷人
  - 阅读为人生做好心灵准备
  - 西游的味道
  - 怎样才能真正走进经典
  - 我的科学观
  - 来日方长,时间足够你爱
  - 对伟大作品的阅读,像情窦初开的
 
 
古人是如何“求学”的

日期:2022-10-17 9:31:53
 

作者:小 知

 

古代小学何时开学

 

古代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,各个朝代并不一样,也与现代统一的“秋季入学”差别较大。

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,一切围绕农事展开,小学教育亦然。入学时间,除“秋季入学”外,还有“春季入学”和“冬季入学”。

在汉代,这三个入学时间很流行。

据汉崔寔《四民月令》记载,具体入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:正月农事未起、八月暑退、十一月砚冰冻时。

从中可以看出,汉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,这也是中国古代教学的一大特点。

三种开学时间,以“八月暑退”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。如果是春季开学,一般在“正月望后”,即正月十五之后。到了南北朝时期,开学时间相对统一,“冬季入学”成为主流,但具体时间与汉代有所不同,农历十月份开学。

开学日期的选择,与学期的长短相关。古代的学期与现代完全不一样,短则三个月,长则一年。冬学多“三月制”,相对较短,以明代为例,一般从每年的腊月到次年三月。如果是“八月制”和“十二月制”,一般都是春季入学,八月制一般“上元入学”“八月终解馆”;十二月制一般“正月望后启学”“岁暮罢馆”。

 

古代入学年龄有何要求

 

现代一般规定孩子6至7岁入学,古代晚于现代,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。其中,为一些现代家长所忌讳的“八岁八糊涂”的8岁入学年龄,在古代最主流。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,如东汉哲学家王充、宋代文学家苏东坡。

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,只要在8至15岁之间,都可读小学。一直到明清时期,这种“大龄入学”传统都未改变。

相对来说,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,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至2岁,即6岁或7岁入学也可以,如唐代医学家、药王孙思邈便是“七岁就学”。具体几岁入学,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。据《旧唐书·孙思邈传》,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,但他当时已能“日诵千余言”,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,称“此圣童也”,所谓“圣童”即现代所说的“神童”。

在古代,甚至20岁读小学都是正常的。明魏校《庄渠遗书·渝民文》称,“凡为父兄者,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,俱要送入社学。”社学,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“乡村小学”。古代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。据《魏书·刘兰传》,北魏人刘兰,便是“年三十余,始入小学”。

 

古代的学校

 

古代没有“中学”这一级学校,是把现代的中学与小学连在一起的,小学一般是“七年制”或“八年制”,长的“十年制”,最短的也要三年。所以,古代不是“小升初”,而是“小升大”,即小学读完可以直接进入太学、国子监一类的高等学府深造。所以,“13岁上大学”在古代一点也不稀奇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古代“教育不公”现象很严重,在宋代以后,解决教育不公受到重视。到元明清三代,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走向兴盛,特别是元代,大力推广乡村小学,要求“遍立学校”,五十为一社,“每社立学校一”,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大增。

明清时期,由地方官府或慈善人士开办的义学(义塾),得到进一步发展。义学是免费的,面向穷苦人家孩子的“上学难”问题,这可视为古代的“希望小学”。

 

古代的学费

 

义务教育的实施,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,可是在古代,给钱都不一定能上得了学。

跟现在相似的是,古代的学校也分“公办”和“民办”。

先来说说“公办”。“公办”也就是官办学校,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“庠”,再到后面就是“太学”“国子监”等。古时候,这种官办学校都是国家出资,不收费,但是一般人读不了,基本上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进入的资格。

那普通人怎么办呢?这就不得不提一位我们都很熟悉的人物——孔子。

《论语》中记述道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这句话里的“脩”即肉脯,“束脩”就是十条肉干。也就是说,只要能给孔子十根腊肉,他就能够教你。

看似并不起眼的一句话,实际上在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,他打破了官学的垄断地位,即便是普通的布衣百姓,也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知识。这也是“有教无类”的重要体现。

 

古代的学习用品

 

知道了开学时间,学费也凑齐了,接下来就该准备学习用品了。

跟现在一样,古代也是有校服的。《诗经·郑风》里写道: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”这里的“青青子衿”,指的就是“那个穿青衣的学子”。

《诗经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,里面的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,可见在很久很久以前,“青衿”就是学生的标配了。隋唐时期的《新唐书·礼乐志九》里亦有记载:“先置之官就门外位,学生俱青衿服,入就位。”

除了校服外,学生平时穿戴的鞋子和帽子,也有一套自己的说法,比如春秋时戴高高的“峨冠”、宋朝则戴高而方正的“巾帽”,明朝要求戴“四方平定巾”……

身上拾掇完了,再看看我们装书用的书包。在古代的话,主要是“包袱”“褡裢”“笈囊”和“箧笥”这几种。

最后要补充的是,由于古人出远门求学往往要带吃的、穿的、用的等很多东西,而且书和砚这些东西也都比较沉,所以大户人家往往会为即将出门远行的孩子配备一名“书童”,帮着背负笈囊,照顾生活起居,以便于学子专心学习。

 

古人的“开学典礼”

 

第一个步骤:正衣冠。

古人认为:“先正衣冠,后明事理。”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,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。入学时,新生要一一站立,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。然后,“衣冠整齐”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。恭立片刻后,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。

第二个步骤:行拜师礼。

国人讲究尊师重教,因此入学祭拜先师,也是一个重要环节。步入学堂后,先要举行拜师礼。

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,双膝跪地,九叩首;然后是拜先生,三叩首。据《学记》记载:“大学始教,皮弁祭菜”。拜完先生,学生还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。这六礼束脩有芹菜(业精于勤)、莲子(苦心教学)、红豆(宏图大展)、红枣(早日高中)、龙眼干(启窍生智)、肉干(谢师恩),有着美好的寓意。

第三个步骤:净手净心。

行过拜师礼后,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,将手放到水盆中“净手”。“净手”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,然后擦干。洗手的寓意,在于净手净心,去杂存精,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、心无旁骛。

第四个步骤:开笔礼。

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,包括朱砂开智、击鼓明志、描红开笔等。“朱砂开智”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,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。因为“痣”与“智”谐音,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,目明心亮,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。

所有“入学礼”完成后,才代表着学生已经正式拜在先生门下,开始踏上“路漫漫其修远”的求学之路。

沧州医专图书馆 信息技术部 版权所有 Copyright©2012 
通讯地址:沧州市高教区  邮政编码:061001